这两天该写一下2023年的年终总结了,原本应该聊一聊这一年都读了哪些书,不过放在正文中篇幅应该太长了,故在此单独写一篇。
今年已完成阅读的出版书目有17本,同时目前正在进行的有3本。似乎我过去的几年里从来没有在一年的时间中阅读过这么多的书,很奇怪,只有当自己进行阅读时,才发现自己其实热爱阅读。
另外还有一些或多或少的零碎阅读,有些是网络小说和轻小说来打发时间的,但也有些短篇小说十分精湛,例如追逐多洛塔的属虎,十分令我动容。
对于已完成的书目还会标注五分制下的打分,也算是粗略代表了我个人对这些书的推荐程度。
已完成书目
鹿川有许多粪 ★★★★☆
完成于2023.1.13
李沧东的这五篇中短篇小说,具有相通的故事内核和时代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不同的底层群众生活在不同的悲剧百态。
值得称赞的一点在于这五篇故事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鲜活真实,尤其是人物矛盾的刻画,而人物间的矛盾本质又指向了社会中的矛盾。但韩国的现实文学作品却难以改变韩国身处的权力压迫社会本身,只剩下了对社会悲惨状况的重复。
其中鹿川有许多粪这篇在讽刺程度上最为尖锐,那二十三坪的房屋屹立在满是垃圾的地层中,如同他的人生;鹿川有许多粪,正如他所在的世界。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
完成于2023.1.18
一本非虚构的历史纪实小说,在如今俄乌战争背景下阅读的一本书,标题的马里乌波尔是如今俄乌战争的战争焦点,曾在二战时也是纳粹德国与苏联的交战地。讲述的故事也是作者母亲的亲身经历,经历被俘虏至德国服役,但当二战结束后,回到祖国仍然要面对斯大林的制裁。从劳改营获释的人,甚至会害怕自由。最终在流亡营因战争创伤与精神崩溃中走向自杀。
战争是权力者的游戏,而卷入其中的平民们是历史流血的人质。
太空漫游2001 ★★★★★
完成于2023.2.19
十分震撼,难以想象这是一本来自1968年的科幻小说。
第一部分猿人的描写,其实只是为了那块黑石的出现服务。中间包括发现黑石,探索土星,以及对抗智械哈尔,这些想法是科幻小说里的先驱,可以看出刘慈欣受太空漫游的影响很大,例如冬眠装置这一想法的保留,以及黑石作为地外文明的探测器,引申出地外文明对地球的态度,从而诞生黑暗森林法则。
第三部分则是硬科幻的浪漫表达,鲍曼见证这一切后死亡,但也成为了超越时空的见证者。
这些内容的结合,无疑奠定了其在科幻小说的经典地位。
信号 ★★★★☆
完成于2023.3.18
一本小说集,由8个故事组成。几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一些共性点,例如逐渐向悲剧结尾靠近,周围的人难以理解他们。
故事细节比较丰富,作者喜欢用一个技巧,就是在短篇故事的最后一段,使用精细的场景和动作描写,给读者留下最后的印象。
修炉人的哀歌这一篇写的最好,具有完整的起承转合两个主要人物与对待对方的关系随着剧情有明显的变化,曾经我被妻子说成铁石心肠,而最后我一直在寻找这个孩子;孩子在被拯救后原本那些要强品质得到发挥,最终选择离开我自立干出一番自己的成功事业。结尾处的剧情是隔着时空的身份互换对应,只是不再有完美的结局。
但几个故事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最后一个故事既舔狗又狗血。
碎片 ★★★★☆
完成于2023.4.1
是小说《烦人的爱》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和改编成导演的书信来往,一本关于自由女性主义的书,形式更像小说与电影的创作幕后。
里面的对话包含了一些有趣的理念。从“文学高于一切”到文学写作与生活的平衡的转变。还有虚构文学下的真实,这一点与尼尔·盖曼的想法一致。
在写作时,我们永远都不能说谎。在文学的虚构中,需要非常真实,要让真相在纸上浮现,甚至要达到一种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碎片”一章的压轴一节,篇幅上是前15篇的总和,同时也揭露了“碎片”的含义。
"我母亲留给我一个方言词汇,那是她经常说的,就是当一个人遭受各种矛盾情感的折磨时感受到的东西,她说她内心一团'碎片'(frantumaglia)。"现在已经没法问我母亲,她说的那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释,我从小都觉得,内心的'碎片'会让人痛苦,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如果很痛苦,迟早就会变得支离破碎。"
但这本书别扭的一点在于,即使这本书写的再纪实再详尽,也缺失着对原著《烦人的爱》的阅读,而原著的阅读感受必然比番外、解读更深刻。
解剖我自己:坟 热风 ★★★★★
热风:完成于2023.5.21
坟:完成于2023.5.26
这一本就不多说了,《坟》是鲁迅的论文集,《热风》是鲁迅的随感录。
对于坟,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彼时的议题与论点直到现在也有宝贵的价值,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
而热风的内容更加简短,颇具现在微博这种三言两语的形式。但同时内容上也更加凝练精华,几乎每一篇随感都只针对其中一件事、一方面去论述表达,涉及的内容广泛且具有话题性。
但最重要的,鲁迅先生激情豪迈的话语,切实地能带给我心灵以疗愈。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银河铁道之夜 ★★★☆☆
完成于2023.5.24
其实这本并没有读完,这是一本二战时来自日本的童话集。不过这本童话集的故事看似是童话,其实更像诡异与惊悚的短篇小说。
人性的弱点 ★★★☆☆
完成于2023.5.27
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大多数人都听过,作为经典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为如今众多的垃圾成功学书籍提供了优秀的模板。但这本书写于1937年这个距今甚远的年份,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功能性上,作为早期该类书籍的开创者无疑是有里程碑式的价值。
从整本书来看,这本书在格式上十分清晰,在序章即告知如何使用本书,鼓励行动切勿照本宣科。后面六大章面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六大方面,而一章内的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只说其中一条原则,这是作为工具类书籍最重要的原则,即条理清晰。
每一小节内的所有内容都只为总结的短短一句话服务,具体的方式在于使用大量的案例在佐证,而这些案例的风格在近十几年前被《读者》《意林》这种杂志青睐。这样做的特点在于这些原则并非来自严谨的推理,而是生活的经验。一是使得这些原则可以被攻击的方面很多,大量使用的案例难免会夸大自己主题的作用,造成以偏概全;二是让整本书的信息密度很低,也就是说虽然作为一本正常厚度的书籍,你甚至只需要看一个下午便了解整本书想要讲的东西。
总而言之,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本身是对精英哲学的一种宣传,如果用来学习,我们值得去学习里面优秀的技巧,但对技巧背后的原因与逻辑,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反思。
草叶集 ★★☆☆☆
完成于2023.6.24
沃尔特·惠特曼,美国的"诗歌之父",《草叶集》被认为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乍一看,这应该是最刻板印象的欧美诗歌,纯粹的直白的热烈的感情迸发。如此直白的大白话,咔咔十几分钟能看几十页。
妈的,很无聊,看不下去,一直在歌颂着,歌颂者,无处不在的非对称排比,不知道怎么开头就先“哦!”一句。
语言学的邀请 ★★★★★
完成于2023.6.25
一本观点丰富的语言学书籍,作者自身也围绕着几个重要的概念,像是外向观点与内向观点,抽象化阶梯,还有地图和地域的比喻,说明性与情感性含义。
这本书的阅读我也做了详细的笔记,详见:《语言学的邀请》笔记
局外人 ★★★☆☆
完成于2023.6.30
加缪的经典小说。加缪在存在主义的思想中,十分强调荒谬这一概念,这本书表达的故事也是因为“我”因为无法被解释清的偶然被叠加起来,彻底改写了“我”的社会脸谱。所表达的是,生活中的因果链条其实并不严密,这一点松动被放大后很可能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本书在节奏上属于慢热,不过作为中篇来说,较短的篇幅使得这还算可以节奏,前面平淡的故事全是为了后面铺垫。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于场景和心理的详细刻画,但这种刻画很直接,就是单纯地摆出这个场景的细节,我在这里所想是什么,所以基本上感觉不到语言上的润色。这其实也是导致前面为什么这么平淡的原因。
总的来说,有点意思,如果单论故事,精彩程度算不上出彩,故事中蕴含的加缪的思想更值得品一品,读后感详见:读《局外人》
一卷星辰 ★★★★☆
完成于2023.7.16
虽然作为历数诗人们的随感集,但作者的笔触本身也富有诗性。 第一个章节贯穿古今中外诗人的田园生活,第二个章节讲述诗人们擦肩而过的巴黎。
这本书独特的一点在于这两章的目录本身就构成了两首诗歌。 后面对于不同诗人的随感篇数丰富,但格式上还是有些相似了,总会提到的一点就是这位诗人对文学/诗歌/写作本身的想法,最后以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对比色彩作结束。不过作为随性了解中外诗人的杂谈很是适合。
乡土中国 ★★★★★
完成于2023.8.20
这本书作为当时的“乡村社会学”课程的一部分,信息密度很大,提出了大量的概念,读完还是费了不少功夫,因此这本书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乡村社会学”教材。
最早我其实是抱着了解一些具体的乡村故事,从而去了解中国乡土样貌。但事实上正如序章所写,这本书大部分篇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构建乡土社会模型,如果非要我简单使用几个词去概括,应该是缓慢、稳定、有序、人情。
作为早期以社会学角度描述我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书籍,费孝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概念。例如“差序格局”及其理论,目前已经作为中国社会学的一种普遍概念。以及后面章节提到的四种权力,较为详尽地描述维系乡土社会运转的力量是什么。
这本书的笔记详见:《乡土中国》笔记
人间草木 ★★★★★
完成于2023.9.24
汪曾祺的一本散文集,主要分为四辑,分别为《人间草木》《西南联大中文系》《星斗其文,赤字其人》和《往事如烟》。
对于汪曾祺的文字,我最大的感受是亲切。我们最初关于汪曾祺的印象,应该来自于中学时《端午的鸭蛋》一文描绘的高邮咸鸭蛋。而《人间草木》带我回到了那种熟悉的感觉。汪曾祺的文字平实且细微,对于所叙述的景物画面感强烈,这些来源于自己视角下的观察。每讲一处,还会穿插着一些历史故事。
汪曾祺的人生遭受过抗日战争,遭受过文革时期的批斗,他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但当讲起这些事时却丝毫没有悲观、抱怨,即使是遭受日军轰炸的跑警报,也要讲起大家带着“丁丁糖”去吃,讲起吊桥效应下的男女同学,像是变成了郊游。即使是文革时批斗、罚跪,也要讲起后来大家怎么学会说车轱辘话,吃饭时互相分享美味的饭菜。
就像是闲时有位老头和你唠嗑,不厌其烦地讲起过去的点滴。生活在他的眼中,总是闪现着美好的一面。
读后感详见:读《人间草木》
垃圾筐电影院 ★★★★☆
完成于2023.10.19
在咖啡厅坐一下午看的闲书,是比较轻松的随笔,包含了导演的遐想和回忆。
每一篇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什么深刻的电影理念,有的只是各种小事。
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还是《两小无猜》引申的孩子与虚构作品的关系,文化作品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最动容的片段是全班同学给自己骨折的慰问信,如今这种场景是几乎不可能见到了。
秋园 ★★★★☆
完成于2023.10.31
与余华的《活着》同样基调的一本小说,《秋园》的意义,不止是作为一本自传体小说,去窥见一段时代的映像。同时也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些底层社会的人们的诉说。
短篇读后感详见:读完《秋园》的几句话
艾比斯之梦 ★★☆☆☆
完成于2023.12.11
这是一本打着科幻旗号的轻小说,有科幻元素但作为科幻作品不够格,不值得作为出版著作阅读。
吐槽详见:吐槽艾比斯之梦
正在阅读的书目:
雕刻时光
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关于自己在电影创作过程的记录。塔可夫斯基一生只留下了7部长片,但每一部都是经典。无论作为电影赏析的知识学习,还是了解塔可夫斯基的创作历程,又或是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存在主义咖啡馆
这本书目前已经阅读了一半,并已完成一部分笔记,详见:《存在主义咖啡馆》笔记(上)
这本书的讲述方式比较有意思,它既不是对涉及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思想的梳理,也不是单纯地叙述关于存在主义的历史,而是将这些哲学家像小说出场的人物一样,放回他们所在的历史,放进一间虚拟的咖啡馆,所以它更像是一部群像剧,你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物比较私人的生活经历,同时也粗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目前看下来值得一读,但最好之前了解过一点点里面的思想,或者对存在主义发展历史有一些兴趣。
顾城的诗
顾城是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早期写的诗风格与尹东柱类似,他们诗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美好一面,会去使用非常自然的意象,例如云彩,小花,春天,小草。但顾城生活在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生活,所以更具有生活化和田园的气息,例如会去写一些用竹竿晾衣服这类场景。
比较擅长使用排比,对诗句的格式比较看重。
不过目前正在读的部分开始着重出现“幻想”一词,虽然会描写梦境幻灭后的怅然若失,但早期还是愿意去表达内心不灭的希望。
诗歌的变化映射着顾城成长的变化,这一点在79年的诗歌中尤其明显。不过如果了解顾城这个人物的人应该知道,顾城的结局是杀害自己妻子后自杀,他后期尤其在家庭方面经历了什么,他的诗歌又会有什么转变,我比较好奇这一点。
喜欢《草叶集》和《存在主义咖啡馆》。
另外,博客已经可以正常显示啦。
哈哈哈欢迎书友~
如果想了解顾城后期的生活的话,可以看他的散文集《半梦》。感觉里面的顾城是一个挺偏激的人。
我读完《顾城的诗》后,可以感受到他对诗歌有着纯粹的热爱,但同时也缺乏生活的经验,以现在这个时代而言会称作“巨婴”。所以顾城的人生,也可以看作改革开放后不久80年代文学逐渐放开,社会较为纯朴留下的产物。而如今社会不仅不需要下一个顾城,甚至已经不需要诗人了。
哎,诗歌的时代过去了。当年的人以为当时只是诗歌时代的序章,没想到却是诗歌最后的辉煌。在缺少诗歌的现在,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甚至可以对现代人能否真正的体会自己的情感产生怀疑。
很简单,直接抒发。
要么直接说“我很XX”,要么借用符号,可以是个表情包,可以是个当下热梗。互联网有多高效,这种情感传达就会有多高效。
只是这种情感看起来也如这些东西样貌一样,简单,纯粹,缺乏想象力。
当有人发现自己需要表达丰富一点的感受时,自然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形式与体裁,可以是vlog,也可以是一篇小说,然后总有人再次拾起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