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 40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在火车上,一口气读完了《秋园》。
在读到三分之一处时,我想应该有很多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另一部同样基调的名著,即余华的《活着》。同样是不断遭受这亲人离世的痛苦,同样遭受着时代的恶意与不公,这种坎坷向来能带给读者鲜活的印象。
《秋园》相比于《活着》,主要有几点不同。
-
是站在一个底层的知识女性的视角,她坚强,善良,贤惠,同时有一定的文化。这是一个几乎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所以当情感与主人公秋园绑定时,这种情感是更加细腻的。
-
秋园整本书,都是作者(同时也是文中人物之骅)母亲真实故事的加工,她不是一个架空的人物,或者是一个时代缩影的抽象,而是真实人物的经历进行艺术渲染。另外有些章节的最后,总是会忍不住加一小段后来这个人如何了,这种做法显然不像是传统小说创作时会做的,更像是一个老人娓娓道来往事时,觉得时机到了忍不住多嘴几句。同时因为这一点,
-
文章的语言十分平实,尤其是人物的对话中,语法多像是早期的白话文,并且有明显的方言特色。这一点的另一原因在自序中也交代过,整本书的创作发生在四平米的厨房内,而之骅一生渴望读书学习,却一生都在为生存挣扎,这人生头一次进行文学创作已是六十多岁。
《秋园》的意义,不止是作为一本自传体小说,去窥见一段时代的映像。同时也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些底层社会的人们的诉说,“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写于2023.10.31 火车上
看完你的文章后我最近也读完了这本书,确实如此,那种人生的坚韧感令人动容。
哇,我没想到随手写的读后感竟然真能影响他人去阅读,感谢🙏🏻,之后有什么好书我也会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