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本文最后更新于 13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前言

关于这个话题的由来,是阅读了Hakula的谈谈审美:我的立场、观点 - HAKULA†CHANNEL一文。Hakula本人做过大量的AVG和动画的评价,并完善出一套自己的评分方法,这篇文章的写作也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探讨作品时产生的常见误解。核心主旨很简洁,尊重双方的审美自由。但考虑到这一篇内容可能在需要的时候被反复搬出来,Hakula已经尽可能地运用笔墨去阐释为什么要这样,并且运用了大量的辞藻避免语义上的偏差。

这篇文章给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因为正巧最近我写了“写于BOF:NT之后(一):浅谈评分标准”一文,虽然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列举和优化评分方法,但实际上我根本不在乎该怎样打分,并且在文章末尾有简单地解释原因。

实际上,建立一套评分方法的作用只能是约束自我,作为玩家一定无法避免自己的主观想法,而评分标准的作用就是让评价从“完全主观”有了向客观方向的发展。正因如此,我对于绝大多数的评价都比较宽容,只要还在谈论作品本身,基本就没有问题。

显然,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主观”与“客观”这两个词汇。再宽泛一点说,只要有需要评价的场合,评价者如果稍微地深入思考自己的评价本身,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种普遍性给予了讨论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

  1. 这篇文章所探讨的实质是“主观性”“客观性”而非“主观”“客观”的哲学概念。主观与客观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哲学概念,需要去深入追溯过去的多种主流思想,我深知自己远没有能力去参透。而在刚刚所提及的语境下是将这两个词汇以形容词的形式运用,也就是“主观的”“客观的”,因此这里用“主观性”和“客观性”作区分。
  2. 这篇文章是作为Hakula一文的话题延伸,有兴趣的话可以先看一看那篇文章。文章所述的立场我完全赞同,只是对于观点的解释部分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本文着重讲述的内容。

在文章的注释2中,Hakula解释了他使用到的“客观”一词的解释。

为什么群体性的大众评分(包括 VIB 评分)仍然是一种主观评价

因为不同作品吸引的受众群体不同,不同观众的审美偏好、评分标准、理论水平不同(部分观众还存在审美体系不自洽、双标、人云亦云等问题),同时评分还受到刷分党、平衡党等各种场外因素的影响,即使庞大的数据量也不会自动消除这些主观、干扰因素,乌合之众仍可能形成一种集体错觉。

混沌的主观聚合物不会形成客观,而只会形成一种客观的幻觉。大众评分最多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大众在特定时期的大致偏好、对具体作品的接受程度,而不可能反映对作品的客观评价。

首先关注问题的回答部分,这一条是指在实际评分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干扰,不仅仅是刷分等恶意操纵行为,还包含了后评价的人看过前人评价从而改变自己原本的评价,从而称之为“混沌的主观聚合物”,并获得了大众评分的实际含义。

一场思想实验

那如果我们摒弃这些干扰呢?为了探究客观性,我们可以先进行一种理想假设。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个大众评分系统,但是

三个假设
1. 对于评价者,该系统在评价之前不显示评分。
2. 所有评价者之间不存在交流,每个评价者打分过程独立。
3. 所有评价都是评价者基于作品的真实想法,不存在故意刷分以及脱离作品之外原因的打分。

好了,那发生在这个系统的打分会是什么样?假设这是个5分制评分系统,并且现在大家正在对一本小说评价。

评价者1认真读完了全书,认为这本书语言通顺,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饱满,阅读体验优秀,给了5分。

评价者2认真读完了全书,认为这本书语言不通顺,故事情节单一,人物形象平淡,阅读体验差劲,给了1分。

评价者3认真读完了全书,认为这本书语言中规中矩,故事情节中规中矩,人物形象中规中矩,阅读体验中规中矩,给了3分。

评价者4读完了全书,他觉得这本书很好,但说不出哪里好,就是感觉很好,给了5分。

评价者5读完了全书,她对书中的世界观很着迷,给了4分。

评价者6读完了全书,女二的遭遇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妹妹也曾遭受过这样的苦难,这种经历让他十分共情,当即潸然泪下,给了5分。

评价者7读了读前30页,觉得书的排版不好,读不下去,给了2分。

评价者8读了读前20页,这张插画她觉得画的非常好,很值得自己在绘画方面的学习,给了5分。

评价者9还没有读,这本书的手感和包装他觉得十分舒服,给了5分。

评价者10认真读完了全书一遍,为了深入理解又认真读完了一遍,做了非常详细的阅读解析,并基于一套非常严密精细的评分方法,对这本书的各个维度都进行了考量并打出了一个20维的向量分数。虽然他不喜欢仅拿一个分数去评价一个作品,但还是利用着评分方法计算出了4.39584分,于是给了4分。

这10个人的分数取平均,最终获得了3.9分的评价。另外,这10个评价者均为中国读者。

我的主张

我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评价者例子,这些评价者都符合假设条件,都在对作品进行评价。但阅读的程度不同,阅读态度不同,评价的全面程度不同,侧重的评价点不同,评价者的阅历不同。但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3.9分,那这个3.9分的含义是什么呢?

对我来说,最终的3.9分可以称为对这本小说的客观评价,它称得上这个词,但还需要些“无法被添加的修饰语”

对于个人,显然对于评价者4来说,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评价,因为他甚至无法列出一个他认为好的点,是一种完全凭借感受给出的好评,我们将其称之为“主观评价”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评价者10来说,他可能将这本书做了全方位的考量,没有人比他会更全面精细,我们能称呼这个评价为“客观评价”吗?即使这样能被质疑的点也很多,例如评分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主观的?如果这时又拿出了几篇评分方法制定的论文,便又可以发问,你为什么使用这个评分方法的要素多一点而不是那个评分方法多一点,这你是不是主观的?或者还可以反过来发问为什么如此全面,这本书是小说凭什么对“文字的诗歌性”考量?所以一家之言标榜自己“完全客观”其实十分可笑。

同样地,即使已经是10个人的综合评价,但这10个评价者都是中国人,接受着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潜在地具有着中国人的喜好。所以最终评价也不会“完全客观”。

那为什么仍然可以称其为客观评价呢?

如果“客观评价”要求评价完全客观,同理“主观评价”也应该是完全主观。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总是使用一种“以偏概全”的描述方式,所以我们使用“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一词时,往往是表达评价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哪个更强?

还是回到评价者10,这种评分方法形成了一种比较充分的客观性,但通常个人的评价不会具有大众所认为客观的说服力,因为纵使评分方法与评价过程再普适,评价者的阅历、文化程度、身份、性别等等的一切都让评价者本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这时,大众评价就发挥了作用,评价者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承载着各种不同,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个人的特殊总是在趋向敉平,参与评价的人越多,评价就越普适,结果就越客观。但他们很可能仍然具有共性,例如该例中都是中国人。

那我们可以简单地去说这是“中国人的客观评价”吗?很可惜并不能,因为如果我现在再告诉你这10个人有8个老人2个未成年,有7个男性3个女性,有6个身高高于170cm 4个低于170cm的,还有1个残疾人,那你要去说这是“以老年人、男性、身高高于170cm、以健全人为主的中国人的客观评价”吗?这种对于评价者所形成的共同脸谱是无法被具体刻画的,我们永远无法去做到绝对的精准描述而只能抓住主要矛盾。

因此,在这种理想条件下,得到的评价是一种客观评价,但这种客观局限于与评价者具有主要共同特征的人员内部,而对于这类人员之外则是一种主观评价。

回归现实

好了,刚刚的一切都建立在三条假设之上。回归到具体我们生活中那些大众评价,在逐渐放弃这些假设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

我们放开第一条,现在评价者可以看到当前的评分。通常来说,从众效应会让评价的趋向更加极端,看到大家说好我也更想往好了说,大家说烂那我也往烂了说。不过这时评价的客观程度不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做一个抽象的比喻,就是分数显示从“线性”变得“非线性”了。

再放开第二条,现在评价者们可以互相交流。这一点会让评价者还会看到别人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不是只看到别人的分数那么简单,而是包含前面评价者的一系列输出,例如别人的书评、“几分钟带你看完XX”的短视频、舆论场大家关于作品的讨论。这时评价者的评价往往会带着他人的一些观念而先入为主,自己不再独立思考。那来自这个评价者的评价很难再说得上有多么客观。

最后放开第三条,当故意刷分还有无关分数涌入时,这种行为是彻头彻尾地直接的恶意打分,并且加剧了前两条所带来的效应,我认为这一点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三套组合拳下来,即使还有去努力让评分客观的人,他们的评价也淹没在这片浑浊不堪的评分中而毫无意义。

回到Hakula的问题,为什么群体性的大众评分仍然是一种主观评价?我认可回答的大部分内容,却唯独不认可题干。在我看来,群体性的大众评分是一种有限制的客观评价,而大众评分的实践过程,并没有让这种评价趋向主观性,而是让这种评价从客观性趋向无意义。

另外一些零碎想法

仍然来自Hakula的原文。

「客观」仍是被建构的概念,即使存在基于一套既定标准给出的绝对「理性」「客观」「科学」的评价,它仍然不是真理。
「真理」也是一种权力话语,反映了现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占据文化霸权的、垄断的意识形态。

  1. 这两点我也是认同的。客观性可以是被建构的概念,但如果仅以这一点就认为“客观不存在了”是行不通的,因为当客观性概念被消解时,“主观性”一词也会失去意义。凡是评价都是主观性的,那“评价”一词前也不再需要“主观”一词,同样这也是对题干反驳的另一种方法。在使用“客观”一词时,可能会因为一些结论,导致自己的“客观”和大众认为的“客观”发生了差别,换句话说就是“客观”的所指发生了变化,只是我个人认为去维护大家共同认可的含义在讨论时是有必要的。

  2. 真理是一种权力话语,以前我不太理解,但最近几年的经历让我不得不逐渐认同这句话,而且这种真理并不仅仅是“社会上的真理”,哪怕是“科学上的真理”也是成立的。研究的前沿科技很可能并不是越辩越明,而是局限在霸权下建立的范式里兜圈子罢了。

  3. 关于我自己的哲学观点,曾经我也想试图去钻研各种哲学,从而构建出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比起去研究本质表象物自体存在这些,能够去理解生活与社会上的事似乎更加重要一些,并且如今我也不再需要去通过哲学求得“生命的答案”。所以我如今的一些想法变得偏向实用主义,来自社会的常识比较重要,解释世界的方法够用就行。

博客所有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像等)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ND 4.0 协议,任何人均可自由传播,但禁止用于商业用途且必须署名并以相同方式分享。

评论

  1. Macintosh Chrome 120.0.0.0
    已编辑
    4 月前
    2023-12-31 4:01:43

    群体性的大众评分是一种有限制的客观评价,而大众评分的实践过程,并没有让这种评价趋向主观性,而是让这种评价从客观性趋向无意义。

    合理,这里用词确实有些问题,我在文中探讨的、后面解释的其实都是「为什么群体性的大众评分仍然不是一种客观评价」,这里简单取了个反,把「不客观」「非理性」(或者你这里用的「无意义」)替换成了「主观」,就造成了混淆。
    本文探讨的主题很有意思,事实上我文中对此基本没怎么展开论述,即何为「客观的评价」?这确实可以另写篇文章了,之后等我多读点理论可能会考虑写一篇,现在的基础确实还不太够。不过这里我稍微澄清下,当我说「客观是一种被建构的概念」时,其实我倒没想表达「客观不存在」,而就是取字面意思——客观存在,但是一个被建构的概念。有点类似于当人们将「理性」推上神坛,让理性成为新的神话时,指出理性仍然是被建构的概念。这意味着,客观、理性未必是一个褒义词,这种「客观」也未必就比主观更优越,我们也未必就要追求让自己的评价去趋近这种客观。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反思这种被认为是客观的认识是否是被社会主流话语建构、随后灌输、影响了我们的意识形态,从而让我们深信是客观的。举例来说,例如会不会是一种男性视角,而忽略了女性的审美;会不会是一种西方中心的视角,而中国人其实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等等。当我们用某一种似乎是客观的方法论去分析一部作品时,有可能这种方法论本身就具有某种男性中心色彩(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者时代局限性。「客观」这个概念仍然存在,但在不同时代、地域可能有不同的内涵,它其实更是一种当下、当地的主流共识,而且往往还是一种精英主导的共识(有文化资本的文学教授、名导演、著名批评理论家定义评价标准)。显然,点明这一点后就容易发现:这种客观是完全能够被质疑的。

    • 博主
      Hakula
      Windows Edge 120.0.0.0
      4 月前
      2023-12-31 14:51:39

      这样那我们的想法就一致了,再聊一点题外的故事吧。
      《紫罗兰永恒花园》是一部质量很高的动画,当时我看完后,迫不及待地把这个作品推荐给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她看第一集到14分半的时候问我,说薇尔莉特为什么要当着这个黄发男子的面脱衣。我这才意识到这里剧情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这里有脱衣情节,说明之前战争时期也是这样当着少佐和其他战士的面换衣的,而后面我们知道少佐是一个正派的形象,所以这种廉耻少佐应该教过她。而我之所以完全没有注意这一点,是因为这种情节在日本动画很是常见,说白了就是这种媚男操作成为了一种不自觉,可能京阿尼在做这一块的时候也顺着惯性就这样做了。但在女性视角下这一块剧情是很显眼的,这里她甚至开始推断这个少佐不是什么好人。以前我知道每个人总会有着不自知的视角偏差,但在那时我才真正感受到这一点。

      • Yuntian52
        Macintosh Chrome 120.0.0.0
        4 月前
        2023-12-31 17:42:18

        确实如此。这也是为什么说个人评价总是带有主观性,因为这种视角偏差很难避免。甚至整个受众群体可能都带有某种视角偏差(因为某些共性,例如都是男性、都是中国人;当然也有各自不同的其他偏差)而不自知。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