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 A级
(存在少量剧透)
这部电影今天看了《长安的荔枝》,《长安的荔枝》应该是马伯庸最知名的作品,但原著我仅仅读过一个开头。两个月前我读过了马伯庸的作品《食南之徒》,关于食南之徒的感受可以看我前一篇文章。这篇记录一下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
首先给出总体的评价,这部电影值得去电影院一看。
这部电影的故事叙述非常舒服,我相信这也是得益于原作故事节奏顺畅。同时也能看到大鹏作为导演给予电影的闪光点,如果看过《年会不能停》的话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年会不能停》讲述的是一个荒诞的职场故事,在前半部分剧情中,一个老实工作兢兢业业的员工摇身一变成为了公司的高管,但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深谙职场之道,而是他无意的行为被遵守职场规则的其他员工反复解读,是他们把他推到了那个位置。而后半部分当灾难落到他曾经加工厂头上时,大鹏安排了个小人物逆袭的故事走向,这种发展在现实来说肯定是不合理的,但这却符合作为一个故事的需要,同时符合观众的期待。
而《长安的荔枝》,本质上仍然是一部讲述职场的电影,但它聚焦的是职场规则本身的不合理荒诞之处。高层随便一个需求,下面的人就得跑断腿。脏活累活做成了功劳在领导,没做成是你的锅。一件小事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中间还有各个部门的踢皮球。在你花了近一百天的研究、试验、奔波、折磨到眼眶通红头发花白以后。那荔枝与其他各种水果摆放在一起,似乎高层从来都没有在意过这件事。这里的故事小人物没有翻身的发展,但在结尾还是安排了一个正义执行同时符合史实的结果,让主人公李善德最终的结局成为塞翁失马。
这部电影的笑点我觉得平平无奇,至少我一次都没笑出来过。如今的电影要有笑点似乎成为了一种潜规则,因为观众喜爱喜剧,因为市场选择了戏剧,所以电影就必须要有笑点去调节电影前三分之二的气氛。然后才是导演编剧想表达的东西。但我个人对笑点没有太高要求,《年会不能停》是通过传统喜剧理论制造的笑料,所以我会称赞。《哪吒2》带着一堆屎尿屁的笑点,我个人不喜欢但我知道这是种有效的商业手法。这部电影的笑点来源于生活对职场的常见调侃,属于基于梗建立的笑点,大家已经熟知不会有意料之外的感觉,自然也不算多高明和有效了。
看到这部电影的后半段时,我一直在奇怪一件事,明明这故事讲述地这么顺其自然,节奏控制优秀,伏笔回收合理,但我总觉得缺了什么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结束时我明白了,是故事强烈的框架感,框架感既是马伯庸故事的特色,也成了马伯庸故事的枷锁。
马伯庸所有故事都属于“大情节”的故事,也被称作“经典设计”,即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构建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通过连续的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里,到达一个表现绝对而变化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局。这种设计之所以被称为“经典设计”,是因为它最受大众欢迎,最容易被大众接受。
在剧情发展到合适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个“激励事件”,打破目前的局面。对于主人公来说,剧情不能按照主人公的想法同时也是观众的想法去发展,这样才有了主人公的发展空间。作品越长,重大的逆转就越多,包含激励事件到处理完成,这叫做“幕设计”。而在小说或电影的整体上,一定严格遵循着“开篇-发展-高潮-结局”的整体结构。
所以如果读过《故事》这本讲述电影故事是如何设计的人应该能明白,马伯庸的作品简直是运用这些知识点的完美范例。以至于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感觉每段剧情的安排功能性都过强了,每一段剧情也都是模块化的,反派也是最经典的样貌,只需要带给主角麻烦与挫折。但第一时间没有意识到这是什么的我,只能将其称呼为一种违和感,或者“某种东西”的缺失。
最后再谈一下这部电影的几个镜头设计,除了上面提到的结局荔枝的拉回镜头外。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次佛像,昏暗的光线下,佛像的面孔多了几分阴森。寺庙俨然成了个高利贷中心,钱也美名曰功德。后面剧情中,巨大的佛像矗立在中央,眼神被镂空为站台,右相通过佛眼在高处俯视李善德,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隐喻场景。另一个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善德发现驿站逃逸后在江边等待官船的支援,最终等来了苏谅的援助。坐上船的李善德在阴影处低头,俨然是个失败者,另一边的苏谅在阳光下没有望向李善德,而是像江外抬头望去背对观众,这也是个有趣的对比镜头。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是这些,对于大鹏来说,我不太认为《长安的荔枝》真的比《年会不能停》进步了多少,但他仍然把握着如何表达广大年轻人的一些声音。对于马伯庸来说,这部电影比较忠于原著地得到了很好的演绎。
这部电影,如果作为喜剧来看,我觉得不如《年会不能停》。如果去掉喜剧标签,故事讲的还算可以,作为一个牛马,看这种牛马片,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可乐的,也并不轻松。
imax 厅里,就十来个人,整部电影下来我甚至都没听到观众的笑声。
和我当时在电影院的感受差不多,因为作为牛马片来说,它不再像年会不能停一样留给观众一个幻想的发泄窗口。当看到被流放这样合理的结局时,观众获得了最强烈的代入感,自然也和主人公一样百感交集了。
对于电影来说,我觉得喜剧已经不能再算作一个门类,而是一种元素,导演可以选择是否需要这种元素去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