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先放上这首曲子,这是送给父母的银婚纪念日礼物。
音质被公众号压缩的严重,见谅。
起因
2021年的10月末,我翻看到了一首曲子【乐正绫V5 Dark】我的稻草人。曲子个人风格浓郁,歌词打动人心。
作者自述的创作思路:稻草人本是威慑乌鸦等鸟类的存在,象征“我”拒绝他人靠近、用骇人的外在伪装自己,以防自己的“心田”被伤害。但我的稻草人最终还是落满了乌鸦,失去了威慑力——因为即使我将雨雪等伤害都引来自己这边承受,还是有人追逐着它们,接近我、拥抱我,告诉我可以放下沉重的一切,回到他的身边。当然“他”也许并不是某个其他人,还可能是家乡,可能是童年回忆,也可能是pv中呈现的——我最终将自己的稻草人接纳,毕竟稻草人其实也一直“向往着阴霾散去那天”。
于是一个疯狂的念头突然涌出,我也想做一首温暖的曲子。
说来疯狂是因为我虽然对音乐游戏熟悉,但将"音乐"和"游戏"二者拆开,游戏涉猎不多,音乐更是从未学习过。我没有学习过一门乐器,对音乐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像有哆来咪等等七个音。制作音乐是一件具有专业门槛的事,对于一首精良的曲子,有些时候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需要资金和一些人脉。
但这件事可不可行呢,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回想起早些年听过的一些轻音乐,一部分展现了十分华丽、独特的技艺,另一部分又是平平无奇。作为第一次尝试,不如看准平淡一些的目标。
那现在还剩下一个ddl,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我想起父母的结婚纪念日,今年肯定赶不上了,恰逢2022.12.31是两人的银婚纪念日,那就以此作为契机,成为我在制作音乐方面的尝试。
创作前的准备
首先这个项目为什么叫做B2N。关于这个曲子的名字,我在确定想法时就已想好,也就是"归巢",不过当时所想的英文是Back to Nest,每个单词对应的缩写就是B2N。后来想到Return似乎比Back更合适,但已经习惯了B2N作为项目名称,就未再改动。
对于毫无基础知识的作者,很自然的想法是先去学习乐理。年初时混进了某个乐理知识交流群,选择以李重光编著的《基本乐理通用教材》作为学习的第一步。
本科学习这四年不敢说专业知识学的多牢固,但写笔记的技能点可是点了不少。1月份到4月份的时间,我将这本教材以学一门专业课的态度去学习,结果上来说,学习完这些知识确实是重要的。首先教你这些音符该怎么念,是如何通过音律获得的这些音符,两个音符间关系即音程是什么,和弦怎么组成,调和调式是什么等等。其中包含一些数学上的关系,可以解释像为什么一个音C在经过一个八度后还是C这样的问题。整体学习感受更像是高中时的生物课,本身知识点很琐碎但又包含一些数理上的解释。
学完整本书后,我不出意外地
仍然不会作曲......
这其实是很显然的事,基本乐理,顾名思义就是很基本的乐理。而音乐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这一点我在后面的创作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我觉得是时候需要一些家伙事儿了。
这是一只监听耳机,型号为铁三角的m20x,是这个系列的最低配版本,一个328的价格。刚好在21年12月我的有线入耳式耳机坏掉了,果断以此为借口,臭不要脸地给自己换了个耳机。实际用起来声场的感受比入耳式更明显,各频段比较均衡未经过调音,主要缺点就是有点夹头。到现在为止已经用了一年,原装的耳罩早已塑化地不成样子,最近又加了几十换了这个褐色羊皮耳罩。
这是一个midi键盘,型号为M-AUDIO Oxygen PRO mini,也是这个系列的最便宜版本,1120元入的。midi键盘对于编曲是必要的工具,虽然可以用鼠标一个一个音符去点,但就和用鼠标和用数位板在电脑上绘画一样,合适的工具带来的不止是功能的可行性,更是使创作过程更加自然。
左上角是弯音轮和模式调整轮,4个推子可以链接混音台,4个旋钮可以链接一些可用旋钮调节的参数,下方8个打击垫负责灯光炫酷,对于轻音乐创作几乎没有实际用途。剩下一堆按钮看似花哨,其实真正最常用的只有最左侧的两个八度调节。键盘为31键涵盖两个半的八度,可惜作为mini版,琴键尺寸小于实际钢琴键且为半配重,但对于不会演奏的我这些缺陷是可以接受的。
这是我整个项目中唯二使用到的专业工具,我不需要录制声音,所以并不需要专业的麦克风,同时声卡也可以被省去。秉承着能用即可的原则,从成本压缩上我是很满意的。
那编曲软件(宿主, DAW)呢?从编曲的角度,Mac是比基于Windows电脑适合得多的生产力工具,不过还是有一个在Windows表现不错的宿主,就是FL Studio,俗称水果。
那是中考后的暑假,8年前的我在B站看到了这样一个视频。
这个视频令我大受震撼,幼稚的我被这个视频骗到,果断下载了一个同款但是盗版的FL 9,鼓捣初始界面的4个鼓组乐器,动次打次就搞出来了。
调用默认钢琴FL Keys,发现自己填的东西简直难以入耳,不久后就把软件卸载了。但这个界面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再次见到这个界面时仍然那么亲切。
5月和6月学业繁忙,这个项目被搁置了一段时间。7月和8月开始重新零零碎碎地学习一些知识,其中一部分或是对乐理的更深入学习,譬如一些和弦套路,又该如何打破和弦套路的新颖和弦,一些乐句乐段织体概念。
另外就是找一些案例分析,在我的歌单里有一处专门放置案例的歌单,里面的歌曲多数都是听歌时觉得,哎有可能作为参考的曲子。大多都是正面案例,还有小部分被我认为是反面教材的曲子。最开始对作品做分析,只能对整体进行分析,就是拿个耳机听一听乐器的组成,哪里重复一段相同的旋律,怎样在两段之间过渡的。
那如何细致到每个音呢?显然我没有绝对音感,并且即使一个音一个音去试,也容易漏掉一些被和弦掩盖住的音。无奈之中的我回想起了"信号与系统",回想起了傅立叶变换,意识到对于乐器比较干净的部分,直接去看频谱分布可能更有效。事实证明比起用我自己的耳朵听音+有限的乐理推测,虽然去看频谱分布扒谱的效率仍然不高,但已经有不小的提升。
创作过程
经过以上的准备工作,我开始了这一次的创作。
在9月初,成都疫情比较严峻,当时由于消息不灵通,我误认为教研室是不能去的,所以莫名其妙地让自己获得了约一周的宝贵时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段时间的工作更像是收集碎片,想到一段旋律就尽可能记录下来,至于怎么配和弦之后再想。
现在看来,虽然“给旋律配和弦”不能说是错的,但一定是受限制的一种思路。在创作这个曲子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我其实是忽视了和弦对于曲子走向的作用。以前我机械地将旋律和和弦认为就是钢琴的右手和左手,如果将曲子形容为一个果盘,那旋律和和弦如同苹果和香蕉。而实际上旋律还是那个苹果,而和弦是盘子本身,旋律和和弦其实是在不同范畴上,构成了这个曲子的组成部分。
于是我看中了一段旋律,并试图对其发展,很快啊,
我就写不下去了......
我发现自己远没有控制情绪走向的能力,这个版本的曲子,太悲伤了!越听越想哭,显然和我想表达的相去甚远,于是这个版本(B2N1)被我否决了。
这样的过程持续了几遍,而现在所听到的这个版本,其实是第四个版本(B2N4),此时已然是国庆。
国庆七天我放弃了出行的机会,专心于这个作品该如何发展,事实上这几天的成果是令人满意的,确定了其中大部分的框架,同时写好了前半部分的细节。
紧接着问题也就出现了,其中大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前后两段过渡怎么写。虽然现在听起来这段的内容比较少,但比起其他部分,这里却花了更多心思。有尝试过做成“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呼应“的效果,有尝试过反复弹奏一个音控制快慢制造一点不舍的感觉,还有尝试过将音符倒放去营造模糊时间流逝。最终还是确定现在这个样子是更合适的。
二是对小提琴的调整。粗略听过成品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中提琴和大提琴,但为什么缺失了小提琴呢?答案是,太难调了。
在最初的构想中,钢琴和小提琴,这两样乐器就是我音乐的主体,而其他内容就是当一当绿叶做陪衬。但小提琴的部分我始终无法做到基本的满意。虽然同为弦乐,小提琴所在的音域更高,高频的声音往往自然地会被凸显,同样小提琴的问题也更容易地被暴露。
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寻找其他的小提琴音源。其中有的小提琴音源是群奏,从听感上和独奏完全不一样。如果小提琴换成群奏,那中提琴大提琴也应该换,那弦乐组丰满了就会想去凑完整的管弦乐团,据我了解这又要去学配器法。另外的一些独奏小提琴要么塑料感更强,要么杂音更重。
大问题解决不了,小问题也越写越多。MIDI键盘输入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CC控制器,通常对应着一些功能,譬如钢琴音源中的CC64的值代表了传统钢琴的延音踏板。但也有一些比较玄学的内容,例如这个弦乐音源里的CC7,代表着“情感”,调节起来像是音量,但又不只是音量。实际应用很难去把握该如何调节,不去管的话一些长音符后半段太响、不同音高在同音量下响度又不同。
我越调越生气,神经紧绷,血压飙升......
于是我开摆了。
11月份我的身体状况很差,回想起在成都的每个秋冬之交,似乎没有哪一年的11月曾完整健康地度过。11月末,当我时隔三周再次面对这个工程文件时,原以为放置一段时间会有奇效,但实际上这段声音我已经听了不下百次,思维的僵化、技术的不足还是令我难过。最终高频旋律只留下收尾前的一小段,选用笛子作为替代品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最后再简单瞎调调均衡,就成了现在看到的版本。
这件事看起来做了很久,但真正花在创作的时间并不长,基本都是利用几个大块的假期时间。我时常后悔这个想法出现的太早,半年左右的时间也许足够完成这件事,并且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和专注度去做。将战线拉长成一年,就会有很长的空余时间忍不住惦记这件事,会对作品的完成产生厌恶,反而对完成作品没有帮助。第一次尝试并不想对效率做要求,但现在看来效率还是太低了,完成度还是太低了。
曲目复盘
(以下内容是从乐理角度介绍这个作品的细节,如果你学习过一点基础乐理,可以很容易理解我在说什么,不感兴趣也可以跳过。这一段主要是记录给自己,以免过几年曲子里发生了什么,自己都回想不起来。)
曲目全长4:28,BPM为75,全程使用F大调,共84小节。选用F大调的理由很简单,C大调是所有人最熟悉的调式,而我不想用C大调,而F大调是C大调的近关系调,同时不需要额外记太多东西。
首先是旋律动机,这个动机简单也比较容易想到,F大七和弦音包含为F A C E,去掉三音再加个F,就成了F C E F,都写成八分音符,动机就有了。整个曲子的前半部分都是基于这个动机展开。四小节的乐句写法就和写三句半一样,前三个小节只用改一改后面的音,而八小节乐段就是在前四小节基础上改一改音,节奏型基本保持不变。和弦就是向上走的1645分解和弦,这里把这八小节记为α。
后半段首先写好一小节[a](旋律134532),把最后两个音往上提一个二度就成了小节[a'],用[a][a'][a][b]的方式写好四小节,复制一下,[b]的音改一改。为了和前面有一点呼应,这里[b]的和弦形状其实是α的动机。本质上这八小节产生的方法和前面类似,这里把这八小节记为β。
好了,接下来就可以将这84小节拆开分析了。
1 - 11小节:背景风声引入,乐器为八音盒演奏α,和弦为抠掉三音的柱式三和弦。
12 - 19 小节:重复α,只不过所有音降低一个八度,乐器为钢琴。
20 - 27 小节:这里是一段新的旋律,整体感觉更像流行音乐,和弦算是柱式和分解的结合,走向为半个卡农进行(156345)。
28 小节:一段过渡,全曲唯一一处离调,和第29小节构成一个b6-b7-1的进行。该进行有个名字叫超级马里奥终止式(Mario Cadence),一代超级马里奥的拉旗过关音效是非常经典的应用,只不过我想用来做个过渡也是可以的。有位朋友听完曾指出过这里怪怪的,我回应道:“怪?怪就对了!”。
29 - 36小节:钢琴回到α,大提琴引入,走根音就完事了。
37 - 44小节:钢琴还是α,中提琴引入,主体为五音(5312),但大提琴加一些过渡音。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种好的写法,但当时我也不管那么多了。
45小节:大提琴为F,中提琴为A。空一小节留给钢琴缓冲,大提琴中提琴渐出。
46 - 53小节:前后部分的过渡,用于情绪平和。引入风声,钢琴旋律主要就是两个音F和C,制造一种停滞感,和弦为单个根音的4325。53小节相比于49小节就是往上提个八度删个音符。
54 - 57小节:钢琴为简化的β,大提琴渐入。
58 - 61小节:钢琴为β,大提琴为4563。第61小节和弦开始变碎。
62 - 65小节:钢琴为β但和弦更活泼,中提琴进入,走三音。
66 - 69小节:同62 - 65小节,和弦更碎,只有16分音。69小节笛子进入。
70 - 77小节:大提琴多了一把,主要为五音,偶尔给点不同音程,笛子演奏一段新旋律。最后一小节中提琴和笛子音高往上推,钢琴用点力就完事了。
78 - 84小节:风声,钢琴为α,但有一点旋律变化,和弦刚刚high完了结尾就用柱式平和一下(164251),最后找和弦内音往上走一走收尾。
接下来总结这个曲子主要的不足。为什么没有优点总结,因为听了太多遍早就感觉不出来这曲子的优点,只有太多的不足。
首先就是轨道数量上偏少,我理解的轻音乐,要么就纯钢琴、纯提琴硬实力说话。一旦使用效果器、合成器以及其他乐器,就应该大胆使用,让曲子从听感上尽可能饱满。这个曲子总共只有六样东西(钢琴、中提、大提、笛子、八音盒、风声),还有两个是一次性的。这些还不足以让作品饱满,其中缺乏的不仅仅是对乐器的使用,还包括一些对噪音、音效的使用。
另外一点就是这个曲子在工业流程上并不完整,我只做到了编曲这一步,没有对混音和母带学习过。混音对作品听感的提升是质变的,只是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再去学习混音。
还有乐理知识停留在入门,导致这个曲子听感上的平庸,后半段弦乐主要以四分音为主,是因为我写不出来什么好的变化。技术力的不足,让乐器听感无法满意甚至无法加入。该作品本身具有试验性质。
礼物包装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这是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礼物。所以我产生了一个自然的想法,将这首曲子像模像样地包装成实体专辑。
记得10月份时,AI绘图在网络上流行一时。但关于AI绘图去制作封面的想法,我在8月份就已产生,当时的想法是想做一个素描鸟巢,放在中央作为主要图案。但绘制足够精细的图案,恰好是AI绘图的短板。即使对于10月份的那次技术提升,也主要是针对二次元形象的完善。
再想起封面的事已经是12月,写完开题报告后,到底还是没有逃过新冠的魔爪。新冠症状之凶猛经历过的人都很清楚,当我逐渐开始恢复一点精力之时已经是22号。
看来这次真的没时间了啊。
淘宝上定做专辑的服务并不少,多数是抱着做一个自己的实体歌单的想法去定做。我挑了一家价格中等的店铺,客服需要我提供5张图片,沟通过程中我感受到一丝不靠谱,例如封面和封底要4:3的尺寸,但实际专辑封面封底尺寸为145mm*130mm。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制作了包装所需的图片,以及这个封面。
嗯,十分简洁。选一个白但是不那么白的纯色背景,套上25%透明度的牛皮纸,就做好了底层材质。再选一个优雅的字体,剩下的只需要打字了。
可以注意到作者用的ID是"MetEor",如果未来我成为了专一于某种形式的创作者,以后也将会以"MetEor"的名义去发布作品。
在我的再三催促下,这个礼物的实体终于邮寄到我的手上,将将将将!
只是不靠谱的商家还是出了差错,刚好我手头有个光驱,以防万一我检查了一下,竟然读取出了......
现已和商家沟通重新发货。没有举报一手算是我的仁慈。
未来打算
- 经过这次项目,我确信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未来一定会再次尝试。
- 但至少未来半年我暂时不会去做了,时间要留给很多我还没有去尝试的事情。
- 除去第5条,未来不会再尝试创作此类型的轻音乐。
- 目前已经对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有了规划,除了巩固通用的乐理,对混音的学习外,我想去了解一些爵士乐的原理。
- 既然现在的作品不够完美,那五年后,也就是2027年,我会做一版B2N的重制 "Return to Nest (Pearl ver.)",让它成为一曲真正完整的音乐。
写于2022.12.30
后记
在迁移文章到网站上时还想再说两句。
结果上来看固然是有价值的,正因为这份礼物,父母将12月31日这一天真的在当银婚纪念日去充满仪式感地度过。交流中我也确信没有B2N,这一天只会是普通的一天。
说实话,这种轻音乐我并不喜欢,很多轻音乐简直就是八股文,但内心又拒斥这种套路化。所以在项目最开始我想的是,连八股文都不能做还能做什么呢?这种纠结也是过程如此痛苦的原因之一。
这段经历确实带给了我不少的挫败感,显然我在上面浪费了太多太多时间,走了不少弯路,并且结果上也是个走弯路的成果。当时发布完文章后只想尽可能忘记这件事,之后我也再没有听过这首曲子一遍,除了刚刚不得不为了确认音乐文件确实插入到了网页。
但音乐创作还没有结束,几个月前我内心又有了一个计划的雏形,可能又是个时间跨度很长的计划。
我总归还是想去体面些表达自己想诉说的东西。
写于20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