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前
去听一场音乐会/话剧/戏曲,这是2023年初记录在欲望订单上的想法。现在也有时间了,五月初的时候看到罗大佑要来成都办一场音乐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抢票,竟然抢到了。最近也对罗大佑比较感兴趣,那就听听看吧。
门票是纸质票,但我一直误认为是电子票。音乐会是昨晚七点半开场,可我下午五点钟时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票。翻阅了短信也没收到,后来去平台看了一眼,原来是电话号码最后一位填错了,最终还是去顺丰有惊无险的拿到了。
980块钱,花了一点血本,最好不要让我失望。
音乐会地点在四川大剧院,而四川大剧院位于天府广场附近。可以说天府广场位于整个成都市的正中心,四川科技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还有四川大剧院都位于此,关于天府广场的其他以后也许会另开一篇文章闲聊。
场馆内部,非常传统的舞台风格,木制墙壁与座椅,深红色大幕布,预估一下场馆大概能容纳1500人左右。
980的票价,我以为自己能坐在中间靠前的位置,然而实际位置中排但非常靠后。为了确认没有坐错,我问了下旁边的中年夫妻,他们也是980挡位的票。
等到音乐会开场发现其实这个位置还不错,可以以不错的视角看到整个舞台的全貌,并且我的角度正对着罗大佑的舞台位置。唯一不好的是前面的哥们又高头发还浓密,并且腰板笔直,无论静心欣赏还是手机录像总是看得到他的大脑袋。
说到这里要特别提一嘴观众的构成,正因为是罗大佑,他的音乐受众年龄层次之广,使得几乎各种年龄段都有。你可以看到像我这样的青年男女,也有三四十岁左右大叔阿姨,有五六十岁大爷大婶,还有七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有戴着五颜六色假发的coser,也有满臂纹身的背心大哥,也有穿着西装匆忙赶到的中年领导。
音乐会和演唱会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众的姿势,演唱会需要观众们足够激情活跃,所以需要更多的观众,需要观众们站起来、跳起来。而音乐会重要的是音乐本身,它需要给有限的观众尽可能完美的音乐体验,观众们一一坐好,心就容易静了。
终于,七点三十五分幕布缓缓拉开,音乐会正式开始。
音乐会时
开幕是罗大佑的钢琴独奏,蓝紫色的灯光下,只有一束白光照在罗大佑身上。
这是一首舒缓的钢琴曲,但它并不轻松愉快,也不忧伤抒情,更多的是一种沉寂感,积蓄着情感力量。
钢琴演奏完毕,简短的贝斯独奏和马林巴琴独奏,将气氛引入更加诡异的地带。
忽然舞台所有乐器被激活,《火车》响起。
我没听过《火车》,但我听过《飞车》,两个歌曲的节奏是相同的,但因为后者歌词的原因国内听不到。
在这时可以看到整个演奏团队的构成。弦乐的结构相当精简,罗大佑身后有大提琴1中提琴1小提琴2。舞台背面4为成员分别为打击乐1,架子鼓1,贝斯1,电吉他1。打击乐位置的哥们要使用的打击乐器尤其多,估计整场音乐会需要至少使用10种。舞台右侧分别有马林巴琴1,铜管(大号)1,木管(长笛)1。罗大佑钢琴所指方向是指挥1,指挥面对着女和声2男和声1和另一个钢琴1。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主唱罗大佑。
曲毕,罗大佑简单开场白后,聊到了音乐厅响度问题。他说其实我们听到的功率只有这个音乐厅的5%,为什么没有更大的音量,因为音乐会最重要的是音乐,他不希望像演唱会一般声音大到失真去震我们的耳朵,这样的设计更能听到音乐的细节,也希望这次音乐会成为我们最难忘的音乐会。
接下来三首是《牧童》《之乎者也》《东方之珠》。
“牧童”中有一段手鼓独奏,很民族的强弱与节奏控制。“之乎者也”中有一段小提琴布鲁斯break,而“东方之珠”中,罗大佑换上了比较乡村的木吉他。
然后罗大佑聊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眼中的音乐音乐,聊到近代乐器起源。并引出接下来一段传统乐器组曲,这一段是纯音乐,预估bpm在90左右。
罗大佑又聊到心跳与音乐节奏,聊到贝多芬与音乐文化的传承。在贝多芬的年代,没有电与录音设备,人们要想像今天一样的音乐会,都是靠点蜡烛实现。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音乐怎样传承呢?靠的是曲谱,人们拿到曲谱然后努力练习,才能复现当时的音乐。
所以接下来罗大佑以自己作品,从1977年创作的《闪亮的日子》为起点,经历《你的样子》《滚滚红尘》《追梦人》,直到2023年给电影创作的同名歌曲《长安三万里》。跨越将近半个世纪的作品历程,让我们感受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变化。
后来聊到舞台与古代祭祀,“舞台是音乐人最尊敬的地方”,借用了上帝和神灵的说法,表达如今的音乐人也要有祭祀一般在舞台上的虔诚与责任。
紧接着是具有乡土哀愁气息的《吾乡印象》,这种哀愁不是思乡,而是无法摆脱的代代轮回。
还有两首更加久远的民国歌谣《望春风》和《永远的微笑》,罗大佑曾经也聊到过“永远的微笑”这个作品带给他的感动。
这场音乐会的名字叫罗大佑春龙交响乐音乐会,分析一下含义,“罗大佑”是主角,“交响乐”是音乐类型,“音乐会”是活动形式,而“春”意味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龙”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所以这场音乐会自然地包含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那刚刚提到的演奏阵容中,哪个最能够表现“中国传统”这一点呢?也许是打击乐的中国鼓?但这场音乐会的选曲上来看,不需要过响的鼓去喧宾夺主。所以剩下的答案只有一个了,就是木管。
不得不说木管在整场音乐会的表现太出彩了,在“牧童”中,木管可以用悠长的旋律表达哀愁。在“闪亮的日子”里,木管可以将强烈的怀念情感推至高潮。在“望春风”里,木管甚至吹出了布谷鸟般的叫声,直接将听众拉入少女思春的情感中。
但永远的微笑并不永远,气氛逐渐紧张,再一次回到我们听到的第一首歌《火车》。
但火车只是过渡,速度加快,越来越摇滚,我们驶向了罗大佑代表性的,也是这场音乐会唯一一个批判性作品《爱人同志》。
爽!这才是摇滚!
音乐会已经到了高潮,应该用什么歌曲压轴呢?是《童年》还是《野百合也有春天》?或是《恋曲1980》和《光阴的故事》?答案当然是全都要!
此时音乐会不再是音乐会,而是属于大家的大型卡拉OK房间,每个人大合唱着自己曾经听过一遍又一遍的歌曲。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如正值18岁的追星少女般激动,伴随着歌手,摇摆着手臂。
即使怀抱着万分不舍,也不得不迎来今天最后一首歌《西风的话》,来自于上世纪30年代的童谣。
今年我来看你们,你们变胖又变高。
你们可记得,池里荷花变莲蓬?
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
孩童终将成长为大人,但失去天真烂漫后的成熟未尝不是美好的事物。
最后伴随着碟中谍的经典音乐,罗大佑依次激情地介绍着今天舞台上的每位成员,如同电影结束片尾曲的报幕。舞台上所有演奏者依次退场,以及最后一个罗大佑对全场的鞠躬与飞吻。
音乐会就这样结束,,,了吗?
幕布没有收起,而舞台仍将继续。舞台空空荡荡,但呼声此起彼伏。
一分钟后,罗大佑再次回到舞台,正如音乐会开场一样,罗大佑在独奏,蓝紫色的灯光下,只有一束白光照在罗大佑身上。这是这场音乐会真正的谢幕曲,《爱的箴言》。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 将岁月留给我自己
我将生命付给了你 将孤独留给我自己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爱是永恒的旋律
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 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 却将自己给了你
随着全体人员的鞠躬与合照,这场音乐会真正的与大家告别。
音乐会后
看完之后并没有那种离场之后久久不能忘怀,只想着赶紧回学校不然赶不上末班地铁了。
我接触罗大佑的时间比较晚,来源于去年11月份看的一个视频。
这个视频对罗大佑也是华语的第一张流行专辑《之乎者也》进行分析,这时我才知道大家耳熟能详的《童年》是罗大佑的作品,中年人最喜爱的KTV歌曲之一《光阴的故事》也是罗大佑的作品。
罗大佑不仅仅是华语流行乐坛的开创者,更是一名诗人,罗大佑歌词艺术性之高是后来很多流行作品都无法望其项背的。罗大佑的歌网罗各种话题,但永远有一个主题不会变,就是人文关怀。
从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就可以看出,那时《童年》描绘的景色还是年轻人们的童年,《之乎者也》批判外界对年轻人教育之教条,《鹿港小镇》感慨城市化对乡土文化的破坏。之后的作品话题更加大众,视野更加宏大,《亚细亚的孤儿》直指血淋淋的国际争斗,《爱人同志》模糊了爱情和政治双向比喻的界限,《东方之珠》是含情脉脉的民族情怀。甚至之后的作品尖锐的过于尖锐,在国内无法直接看到《飞车》《首都》,直到如今很多B友还在热衷于不断补档一首1991年的歌曲《皇后大道东》。
但罗大佑不会一直是那个摇滚青年,不会一直是那个过往偶像,不会一直是那个知识分子。这次的音乐会每次到中场休息时,罗大佑总是围绕着“音乐”本身去谈,他希望人们去探寻的是音乐本身的音乐性。可以看到罗大佑翻唱的三首曲子,全部来自于民国时期,罗大佑的创作历程很大程度上也受传统民歌的影响。
这之前春龙交响乐音乐会是上海站,听说上海站少了些像《童年》《野百合也有春天》这种被视为罗大佑最经典曲子,所以这种专注于音乐本身的初心是一定的。但这次唱《童年》之前罗大佑也说,因为之前几场总是有人点这首歌,不如索性将后面十几分钟回归成经典老歌演唱会,满足大家的期待。
所以我想到为什么如今的流行歌曲发展竟和罗大佑时期模样相去甚远?
流行乐总归是属于年轻人的,所以2000年左右流行乐变得不再像诗歌,而围绕着男女感情,有了《晴天》。
为了更加流行,重复简单朗朗上口的旋律,加强正拍鼓点,所以有了《最炫民族风》。
随着短视频的冲击,这种形式恐怖的传播力甚至反过来影响着流行音乐,连含义与情感都可以抛弃,于是有了《蜜雪冰城甜蜜蜜》。
当我们的音乐变得面目全非,当我们因信息爆炸而迷失时,罗大佑的这场音乐会给予了我们一个回头看的望远镜,让我们回归音乐本身的美好,去怀念感受古老的歌声带给我们的感动,这也是我欣赏这次音乐会最大的感触。